查看原文
其他

会做饭的男人,越老越迷人

饱弟 福桃九分饱 2023-03-08

B站美食频道的潮流,有时比热爱整活的抖音快手还令人费解。


最近,山东饱弟再次陷入了地域自豪感爆棚的狂喜,一天到晚拿着个视频满编辑部晃悠:“谁说鲁菜没人吃哒!你看你看!”


这位名叫“师父和我做鲁菜”的up主,今年5月份才开始更新,结果8月第一次更新菜品,就达到了57万的播放量,宛如大佬空降。

虽然屏幕里掌勺的,是位济南话特别标准且语速很慢的老爷爷,但很可能有60万名观众,花半个小时看他慢悠悠做完了一盘葱烧海参。


老厨师们,大概是美食短视频新的流量密码了。


也不知为什么,今天的年轻人看完了绵羊翻车、王刚宽油、沐上醋溜砖头之后,突然对一群老爷爷感起了兴趣。


老厨师们的视频网站第二春,大概要从三个北京大爷说起。


从2019年开始,抖音账号“老饭骨”最早的更新,一下把短视频美食区up主的规格拉到了天花板。

主要出镜掌勺的,是两位五六十岁的老厨师和他们的徒弟,拍摄手法也特别老派,除了穿梭在厨房里的运动镜头,连个花样剪辑都不玩,那点儿官方鬼畜都是几十期后现学的。

内容也特别朴实,往往是把一些名菜、家常菜的制作过程完整呈现,看起来跟过去电视台的烹饪节目……好像也大差不差嘛,就是人多了点儿。

不过出镜的厨师们,确实是货真价实的“老饭骨”:


“大爷”郑秀生,退休前是北京饭店前行政总厨,也是北京饭店淮扬菜系的掌门人——结合北京饭店的历史,这话翻译过来,约等于是中国曾经规格最高的饭店看家菜系的当家人。

大爷年轻时长这样

©  中国食文化餐饮专家

“二伯”孙立新,便宜坊行政总厨,虽然看着远比实际年龄年轻,但有两件事绝对暴露年龄:一是他曾在北京90年代煊赫一时的渔阳饭店、天伦王朝饭店工作过,二是他不仅发明了十年前风靡各大饭店的蓝莓山药,还为乾隆发明了乾隆白菜。(划掉

要说二伯今年六十多,饱弟是不信的

加上后来单飞的“三叔”武剑利师傅,他们的徒弟和客串嘉宾,大家平均年龄怎么也得四十开外了,还是以大老爷们儿为主。


然而,他们从抖音一路火到了B站,拥有了数目不小的粉丝,他们管粉丝叫小饭骨,粉丝们管自己叫小饭桶——虽然视频里的烹饪步骤已经尽量详尽了,但大家还是眼睛会了手没会。

一个翻勺,弹幕当场献出膝盖QvQ

“老饭骨”是这类视频账号最早成名的之一,然而老厨师们真正火起来,还得从2020年开始。


倒霉的病毒禁锢了大家下馆子的脚步,老饕们馋得魂游天外,厨房苦手们也要想办法喂饱自己。烹饪视频的春天突然来了。


此时,“B站白案之神”,品诺美食王老师出现了——


原本,这只是个针对小吃培训的“To B”账号,以“干货全lá走,开店就赚钱”为slogan,约等于烹饪学校的视频课程。


画风也朴实无华得过分,连背景板都是一寸照片标准的PANTONE 3546C红底,比三十年前的电视新闻都正经。

很少有人知道王老师的真名,但一点开食品,没有人不认得他:


独特的口音、吼秦腔级别大嗓门、陕西人用面团创造世界的天赋,连同隔着手机喷薄的油泼辣子香气,都深深地迷住了大家,就像大红背景前的雪白厨师帽,那样的鲜明,那样的出众。

语调:“挑起来!!你看,美不美——!”

那一阵,正是大家在厨房跟碳水过不去的时候,一个个做完凉皮烤面包,炸了油条做辣条,王老师教大家做凉皮、做辣条的视频一下子火了——原来牛筋面蒸了就可以做辣条哇!

不爱吃辣条的饱弟都心动了呜呜

虽然老陕擀面的神技,谁也不能一眼看会,大家看热闹的劲头比学本事大,可油泼辣子碳水盛宴,还是结结实实让大家过了把瘾——尤其在陕西面食制霸快餐界的今天。


差不多也是那时候,东北代表选手老隐记出道了。


一老一少,开口就是清香厚重的大碴子味儿,嘴贫指数直逼刘能谢广坤,连片头画面都透着简单的土嗨:

然而,俩人做的菜一个比一个洋气。


基辛格爱吃的奶油大虾、金日成盛赞的冷面、朱老总没吃够的苦瓜煎蛋、贺龙元帅啧啧称奇的油炸冰棍、李宗仁当场光盘的炝青椒土豆丝,还有那些多年没有听过的:罐焖虾仁、赛飞龙、煎焖黄鱼、绣球丸子、象牙鸡条……

李老当年为美共代表团烹制的罐焖虾仁

不是他们吹牛,“老隐”李宝珠师傅,当年是哈尔滨北方大厦的大厨,搁东北厨师界地位老高了,当年参加的外事活动、接待的领导外宾数不胜数,什么样的国宴菜没见过。


京菜陕菜东北菜都上了,很快,鲁菜也不甘寂寞了。


很快,B站又多了一位济南话特别标准(并且努力在说普通话)的老爷爷,他叫陈宗明,也许很多人之前没听说过他,但人家一样是名门名厨——他是鲁菜大师颜景祥第一位入室弟子,也曾是济南顶级饭庄燕喜堂、汇泉楼的厨师。

于是,正如开头所说,他的账号“师父和我做鲁菜”作为一个新人账号,这个播放量已然是放了卫星——这群老爷爷哪怕第一天当up主,都有傲视一切萌新的骄人战绩。


为什么大家突然爱看老厨师做饭了?


宝藏爷爷的短视频再就业,真的是传统名菜的一次文艺复兴吗?


当我们在看老厨师做饭时,我们在看什么?


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,大家不一定都是为了学本事来的。


茫茫大地,百万粉丝,总要有那么十个八个千百个厨艺废柴嘛——何况大厨们看似平常的刀工翻勺,都是几十年攒下的基本功,可不是对着视频比划两天就能学会的。

大爷的刀工,一秒难倒手残饱弟

©  老饭骨

然而,这并不会影响大家的热情,至少让饱弟这个老菜谱爱好者欣喜若狂。


因为除了烹饪,我们还可以看菜、看人,看他们一句闲聊里藏着的多少故事。


73岁的李宝珠也好,年过六旬的郑秀生、孙立新也好,别看今天已经是爷爷辈,他们发光发热的壮年,正赶上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菜肴的一个爆发时代。


那时,物质基础比往日丰富了,许多传承下来的老味道,还未被市场挤压到彻底断绝,曾被蹉跎岁月禁锢的食欲和创想,也在那个时期空前勃发——


当年中国的高档餐厅有多少叹为观止的菜式,我们在无数的纪录片、菜谱等资料里,早已看得眼花缭乱。

©  《中国之食文化》

那些让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佳肴,当年也许就有几道出自他们之手。


这一代老厨师,不仅是学到了真东西的一代人,更是在从厨经验、饮食审美达到个人巅峰的今天,把中国菜最后一批宝贵遗产传承下来,输送给广大观众的一代人。


他们的经历,甚至寄托着一代中国人对美味岁月的情怀:


“大爷”郑秀生的深耕细作,还保存着昔年国营餐饮最高规格、最高水平的庄重考究;“二伯”孙立新的中西融合,代表的则是90年代中国豪华餐饮腾飞时,包罗万象的创新心态;“老隐”李宝珠菜式的豪阔大气,铭刻了共和国长子骨子里的骄傲荣光;“师父”陈宗明悠然又认真的“人设”,背后也有鲁菜官府菜华丽而稳重的气质。

在一般人根本进不去北京饭店的时代,郑秀生已经在此工作很多年了

©  图虫创意

不过,他们也不是一味复制高档菜式,相反,他们一直在探索高档菜的家常做法,也融入了许多随性的个人特色。


比如郑秀生在做菜时,也会顺应家常做法,加入国宴菜不常用的大料瓣,孙立新则把北京老爷们儿做菜爱放香油的特点,用到了不少菜式里,以至于“二伯快乐油”成了官方天天都在玩的梗。

二伯香油用量:吨吨吨吨吨吨吨

这些近乎绝迹的传统菜,就这样被老人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,传送到了“料理包时代”的网友手里——没见过的菜,见识过了,甚至能试着做了;饮食审美的高低上下,也懂了不少;至于美食文化的秘辛,他们视频里跟徒弟闲聊两句都是知识点。


如此一来,他们不但为自己培养了一批热爱干货的忠实观众,也等于为中餐的未来,培养了一批富有知识和鉴赏力的青年美食家预备队。


设想一下,假如将来下馆子的食客,都能对一盘葱烧海参、一道干烧黄鱼的高下说出个子丑寅卯,一些蒙人的餐厅,大概不会像今天这么好混了。

至少陈宗明师傅会告诉你,在一家济南菜馆,海参扒肘子比葱烧海参更传统

不得不说,老厨师们的短视频事业,是退休之后闲不住也好,是跟着流量挣些个养老钱也好,实际上,他们做了一件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情。


所以,宝藏老厨师们这样的“余热”,饱弟真的希望能多来点,再多来点。


不过,这也有一个前提——


那就是,祝愿所有的老厨师们,健康长寿、桃李满园、心情舒畅、多吃不胖!


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

🖥

🖥

 作者 - VJ 

 设计 - 饱主任 

 编辑 - VJ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